新闻动态

北京赛道对话:谢震业与德格拉塞的速度传承

2025 年 9 月 7 日傍晚,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蓝色跑道被夕阳镀上金边。随着男子 100 米决赛发令枪响,现场近万名观众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看台。中国短跑名将谢震业与加拿大奥运冠军德格拉塞的身影如离弦之箭,在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这不仅是一场速度的较量,更成为两代短跑名将跨越十年的技术对话 —— 赛后,谢震业主动走向德格拉塞,请教大赛成功的秘诀,两位曾在北京世锦赛初露锋芒的飞人,在十年后的同一赛道完成了一次珍贵的经验传承。

这场世界田联洲际巡回赛北京站的对决意义非凡。十年前的 2015 年北京世锦赛,未满 22 岁的谢震业随中国接力队斩获银牌,同样年轻的德格拉塞则在男子 100 米决赛中紧随博尔特、加特林之后收获铜牌。十年后的今天,德格拉塞已是东京奥运会 200 米冠军、巴黎奥运会 4×100 米接力冠军,而谢震业则保持着 19 秒 88 的 200 米亚洲纪录,成为中国短跑的领军人物。当 32 岁的谢震业与 31 岁的德格拉塞在起点并肩时,赛道两侧的计时牌仿佛连接着两代短跑运动员的成长轨迹。

比赛中,德格拉塞展现了奥运冠军的精湛技艺。他起跑反应时间仅 0.137 秒,在前 30 米就建立起微弱优势,过弯道时保持着完美的身体前倾角度,步频稳定在每秒 4.8 步的高频状态。最终他以 9 秒 98 的成绩夺冠,这一成绩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谢震业虽以 10 秒 15 获得第五,但他后程 30 米的加速阶段跑出了 3.12 秒的个人最佳分段成绩,展现了亚洲选手特有的后程韧性。冲过终点线后,谢震业没有立刻离场,而是走向正在调整呼吸的德格拉塞,两人摘下号码布,在跑道边进行了长达十分钟的交流。

“我一直想请教你如何在大赛中保持稳定输出,” 谢震业用流利的英语开门见山,他的提问带着中国短跑运动员特有的谦逊。德格拉塞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指向赛道:“你看这条跑道,十年前我在这里拿到第一块世锦赛奖牌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追赶博尔特。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自己的节奏。” 德格拉塞分享了他的 “三段式备战法”:赛前 6 周专注技术打磨,3 周强化体能储备,最后 1 周完全转入心理调适,“就像给赛车换轮胎,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重点”。

让谢震业尤为关注的是德格拉塞应对压力的方法。作为经历过三届奥运会的老将,谢震业深知大赛前的心理波动对成绩的影响 ——2023 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上,他曾因过度追求 “破 10” 目标而出现起跑失误。德格拉塞透露了一个独特的心理技巧:“我会在赛前反复观看自己最糟糕的比赛录像,不是打击自信,而是让大脑适应‘不完美’。当你接受了可能犯错的事实,反而能跑得更自由。” 这番话让谢震业深有感触,他想起自己在东京奥运会递补获得接力铜牌后,曾因未能发挥最佳水平而自责许久。

技术细节的交流更显珍贵。德格拉塞特别指出谢震业的起跑脚落地角度可以再优化 3 度,“就像用钥匙开门,角度对了才能顺畅发力”。他解释自己能在巴黎奥运会接力决赛中跑出 37.50 秒的成绩,关键在于每一棒交接时的步点误差控制在 5 厘米以内。谢震业认真记录着这些建议,他想起自己在 2019 年钻石联赛伦敦站跑出 19 秒 88 的亚洲纪录时,正是得益于外教团队对弯道技术的精细调整。两位名将还聊到年龄带来的变化,德格拉塞分享了他如何将训练量减少 15%,转而增加核心力量训练以保持爆发力,这对即将年满 32 岁的谢震业极具参考价值。

这场对话背后,是中外短跑训练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德格拉塞的教练团队注重 “生物力学数据 + 心理暗示” 的双轨训练,而谢震业近年来也在尝试将中医康复手段与西方科学训练结合。当德格拉塞听说谢震业仍保持着每天写训练日记的习惯时,主动提出交换笔记:“数字时代的运动员太依赖设备,但手写的感受才最真实。”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顶级运动员共有的特质 —— 德格拉塞会在每次比赛后记录赛道风速对步幅的影响,谢震业则坚持分析不同时段训练的身体反应曲线。

夜幕降临,奥体中心的灯光渐次亮起。谢震业和德格拉塞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的话题从技术延伸到对短跑运动的理解。德格拉塞坦言,东京奥运会 200 米夺冠后,他反而更敬畏这项运动:“当你站在巅峰,会发现脚下的基石是无数个平凡的训练日。” 这句话让谢震业想起自己从绍兴体校的少年到亚洲纪录保持者的历程,那些在寒风中起跑、在伤病中康复的日子,突然有了更清晰的意义。作为中国短跑的 “领军人”,谢震业深知自己不仅要追求个人成绩,更要将经验传递给何锦櫶、曾克理等年轻选手,就像当年苏炳添对他的帮助一样。

离开赛场时,谢震业在运动员通道的镜子前停了片刻,下意识调整了起跑姿势 —— 正是德格拉塞建议的那个 3 度调整。远处看台上,仍有观众在呼喊他的名字。这场北京赛道上的对话,或许不会立刻带来成绩的飞跃,但那些关于技术细节的打磨、心理状态的调适、职业态度的传承,终将在未来的训练和比赛中慢慢发酵。就像十年前北京世锦赛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北京赛道对话:谢震业与德格拉塞的速度传承

对于中国短跑而言,这样的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苏炳添突破 9 秒 99 到谢震业跑进 19 秒 88,中国选手正在用科学训练打破人种论的偏见。而德格拉塞从 “博尔特的追赶者” 到奥运冠军的蜕变历程,则证明了坚持与智慧的力量。当两位名将在混合采访区再次相遇,德格拉塞对记者说:“谢是一位伟大的对手,他的技术细节里藏着亚洲短跑的智慧。” 谢震业则笑着回应:“下次交手,我会带着今天的收获而来。”

milan米兰,米兰官网,米兰官方网站,米兰官网登录入口,米兰网站网址,www.milan.com

赛道上的竞争是短暂的,但运动员之间的技术传承和精神共鸣却能跨越国界和时间。北京的夜色中,百米赛道的灯光依旧明亮,仿佛在见证着一场无声的约定 —— 在下一次同场竞技时,这些交流的火花终将转化为更快的速度,续写属于短跑运动的传奇。

发表评论